幼儿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0/10/6 0:09:00 访问次数:2495

幼儿教学反思:和花“说话”

  中午,班里发生了一件事; 小青小朋友在花坛上摘了一朵花。赵老师没有马上批评小青,午睡起床后才讲起这件事。他手里拿着一朵花说:“刚才小朋友午睡的时候,我听到了低低的哭声,我听呀听,原来是小花朵在哭。他一面哭一面说:是谁把我摘下来的呀!许多小朋友要到花坛看我都看不到了。”小朋友个个听得入了神,受到了教育和感染。小青小朋友呢,在回家之前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赵老师的教育语言是儿童化、形象化的。这比我们平淡、生硬的腔调,教育效果当然要好得多了。

幼儿园教学反思:孩子为什么也提高嗓门

  新近给孩子买了一盒万能建造结构玩具,孩子非常喜爱。他每次完后,都能按我的要求把建造好的“作品”拆除,然后再整齐地放回盒子。可最近不知何故,他玩后仍把制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催促了几次都没有用。
  “为什么不听话!桌子上堆得乱七八糟!”我很恼火。他也大声地回答说“我要组一个‘星球大战’的连续剧,下集还没有组完喱!”我说:“你对妈妈怎么这么大声说话,多不礼貌!他认真地回答说:“电视《非凡的公主希瑞》中的路基说过:‘你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必须怎样对待别人!”孩子的回答使我冷静下来。
  幼儿的学习始于模仿,他们最初模仿的对象往往就是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事物。作为父母要时刻记住身边有双小眼睛在注视着自己。我在处理这件事时,确实有不足之处。我不能因孩子不顺自己的心意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提高嗓门,应该以平等的态度问明原因,然后再向他提出要求和建议而不应该采取大声呵斥的方式,破坏他的情绪。
  想到这里,我就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我们都要放低声音说话。你用玩具编排‘连续剧’,这个是好主意。现在上集已经排好了,你就把它拆除,也让它们’回家’,到晚上再编下集,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来看。否则编排下集的材料会不够的。如果你造了拆,拆了再造,你的小手也会更灵巧,桌子也可以经常保持清洁了。”孩子听了我这既有表扬、鼓励,又有建议的话,就嫣然一笑,立刻双脚并拢,做了个军姿,俏皮地说了声:“是!”
幼儿园教学反思:怎么又来迟了

  一天,角色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去布置游戏场地。“唉,真没意思!”茜茜小声嘟哝着,慢吞吞地起身搬椅子。“怎么了,茜茜,你不想玩?”我问道。旁边的孩子插嘴说:“茜茜不想玩‘展览馆’游戏。…‘谁让你来迟的!”一边的东东理直气壮地反驳道。“爸爸天天迟送我。”茜茜委屈得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听着孩子的对话,我的脸一阵发热。
  在我班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是通过插牌自选主题、自选玩伴的。为了鼓励幼儿早点入园参加体育锻炼,我将原来每天下午4点后的集体插牌时间提前到每天早上。这样,入园早的幼儿每天就能选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而入园迟的幼儿就失去了选择权,只能玩别人选剩的游戏。采用这一方法后,提早入园的幼儿多了起来,体育锻炼的时间也得到了保证。我时常为这个金点子沾沾自喜。对迟入园的幼儿,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谁让你来迟的?看,玩不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了吧。”
  那天写游戏效果分析时,茜茜委屈的样子及东东理直气壮的神情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问题在我脑海里闪现:茜茜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她不想早点入园吗?用能选择到喜爱的游戏来刺激幼儿早入园合适吗?入园迟的幼儿就没有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的权利吗?
  “谁让你来迟的”虽然是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实则向幼儿传达了“你自作自受”的信息。我用这一看似让幼儿自由选择的方式来表扬或惩罚幼儿,不仅异化了幼儿早点来园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变相地把游戏当成了工具,使之丧失了让幼儿愉悦心情的功能。
  这以后,我重新将插牌的时间调整到每天下午,并采用轮流选择的方式,使每个幼儿都有优先选择玩伴、选择游戏主题的机会。比如今天第一组先插牌,明天就是第二组先插牌。这样,全班幼儿更喜欢玩角色游戏了。同时,我与茜茜爸爸个别交流,告诉他茜茜乐于参加体育锻炼,茜茜爸爸表示今后要配合幼儿园,尽量早点送茜茜入园。
  这件事使我认识到,教师在制订规则时不能滥用“权威”,忽视幼儿的心理感受,而应慎重思考幼儿能否接受这一规则,它是否有利于所有幼儿的发展。

教学反思:失败后的反思

  那是一个小班美术活动——画小蝌蚪。由于是临时代课,我来不及准备实物和范画,但我想凭自己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良好的活动调控能力,应该是信手拈来的小事。活动一开始,我绘声绘色地讲了关于小蝌蚪的故事,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接着,我重点示范了小蝌蚪的画法,我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蝌蚪的形象,一边笔下生花,不一会儿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跃然纸上。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全神贯注的模样,我想接下来幼儿的操作应该会比较顺利。然而没过多久,我感觉到孩子们似乎对画小蝌蚪不感兴趣了。很多孩子只是草草地画了几下就东张西望,不想画了。于是我反复强调:“今天有很多小蝌蚪来和我们做朋友呢!”可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无论我怎么启发、引导,他们就是没有绘画的兴趣和热情。最终,我只能草草收场。
  事后,我冷静下来,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次活动为什么会失败?分析后我终于明白问题的症结在于我没有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
  首先,我忽略了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原有经验认识不足,设置了过高的教学目标。我不应该从成人的角度去演绎小蝌蚪的画法,因为小班的幼儿动作协调性差,画完全封口的圆并非易事,在小面积的圆圈里涂色更是困难,再让他们用曲线表现小蝌蚪的尾巴真是难上加难,难怪孩子们对绘画积极性不高。如果我能从幼儿的角度研究小蝌蚪的画法,即用“圈涂法”画小蝌蚪的大脑袋,画短线作小蝌蚪的尾巴。这样既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可能会更高。
  其次,我忽视了环境资源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作用。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思维,我们应该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如果组织活动前我能及时提供实物小蝌蚪并搜集相关图片资料,让幼儿充分观察小蝌蚪的形象,研究其活动特点,幼儿就能获得有益的经验来支撑创作活动。创作时幼儿就不会束手无策,创作的过程也会变得愉快。
  是的,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每时每刻地落实到教育行为之中。实践中,有很多教师都是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很少去研究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其实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教育反思:爱需要智慧和行动

  我是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幼儿园教师。选择这份工作,实在是因为很爱孩子。每每想起他们可爱的笑脸、甜甜的稚语,我就会从心底里笑出声来,我心里满满的爱似乎要流淌出来。我相信,我一定会好好爱他们的。
  可是,我发现我的爱竟然那么脆弱和动摇。九月的小班活动室里,哭声一片。看到孩子们眼里的泪水,我很难过,也很焦急,他们与父母分离的痛苦我感同身受,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帮助他们。我每天想得最多的是“我得赶紧干完手上这件活,一会儿我得去干那件活了”。
  从早晨起床开始,我的身边就充满了此起彼伏的求助声“老师,帮帮我……”可是,我恨自己只有一双手,痛苦自己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孩子,我在帮个别能力弱的孩子穿衣服时,嘴里还会不停地催促其他孩子快干他们该干的事。事实上,我更多地成了一个“法官”,我在不停地评判孩子行为的对错;我也像一个“消防队员”,我在不停地应对一些突发的事情。午睡时我不断地催促孩子们快快入睡。当有些孩子流露出想家的情绪时,为了怕影响别的孩子,我甚至要求他们不能发出哭声。一次午睡时,一个小女孩突然在睡梦中掀开被子坐起来大哭:“我要妈妈。”我跑过去,抱住她,心里非常同情她,可是怕吵醒别的孩子,嘴上说的却是“别出声,再睡一会儿”。
  我惭愧!当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爱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慧;光有思想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行动。我深知,我刚参加工作,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我需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工作和时间,以免手忙脚乱而忽略了孩子;我需要学会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但是,不管起步有多艰难,我相信我会积累起更多有效的经验来的,我更深信,我会成为一个不仅有爱而且会爱的好教师的。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